最新研究成果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孙钦秒研究组合作发现PCBP2调控cGAS-DNA相变的机制

    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作为一种细胞质内识别DNA的受体,在机体抗DNA病毒和细菌的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GAS结合DNA后,催化合成第二信使cGAMP。cGAMP进一步与定位于内质网的接头蛋白STING结合,分别通过TBK1和IKK复合体激活转录因子IRF3和NF-κB,诱导干扰素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同时,由于cGAS识别DNA的非特异性,它也可以识别宿主体内自身的DNA。大量研究发现cGAS功能的异常与感染...2022-03-24

  • 隋森芳教授课题组发文报道 酵母核孔复合物内环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真核生物进化出了独立的细胞核。细胞核由双层膜(核膜)包裹,膜的存在使得细胞的核质交流受到阻碍。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NPC)是镶嵌在双层核膜上,控制核质与胞质间物质运输的唯一通道,其功能的紊乱引起多种严重的疾病,包括癌症。 2022-03-19

  • Nature Cell Biology | 孙育杰组揭示细胞在热激压力下相分离促进转录快速应答的作用与机制

    细胞常常面对各种应激环境,这些压力会威胁细胞生存、破坏细胞结构、影响细胞功能。在进化的长河中,细胞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以应对一定程度的波动,维持正常的细胞内环境稳态。在众多环境压力中,热刺激对于细胞来说是威胁生存的较大挑战,每种细胞只能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生存,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细胞会启动热休克反应激活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促进热休克或热应激蛋白(HSPs)的快...2022-03-08

  • 肖百龙研究组揭示机械力分子受体Piezo的新型机械力感知分子机制

    2022年2月8日,肖百龙研究组在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Tethering Piezo channels to the actin cytoskeleton for mechanogating via the cadherin-β-catenin mechanotransduction complex”的研究长文,报导了Piezo离子通道通过cadherin-β-catenin机械传感复合物与F-actin建立生化与功能连接, 提出了Piezo通道以细胞微丝骨架为结构基础的栓绳拉力模型,推动了对Piezo通道的机械力感知分子机...2022-02-08

  • 隋森芳教授课题组发文报道酵母TRAPPII复合体特异激活GTP酶Ypt31/32的结构基础

    囊泡转运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分为出芽、移动、拴系和融合四个步骤。由拴系蛋白介导的拴系是指转运小泡与其受体之间的初始、远距离相互作用,这一步被认为对于建立囊泡靶向转运的特异性是必不可少的。拴系蛋白TRAPP家族蛋白具有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功能,可以将Ypt/Rab GTP酶从非激活状态转换成激活状态,进而招募下游的效应因子调控囊泡运输。酵母TRAPPII是酵母TRAPP家族中最大的成员,分子...2022-01-29

  • Cell Discovery | 刘光慧研究组合作发现促进多组织再生、延缓衰老的小分子代谢物

    再生是机体修复受损、病变或衰老组织的重要过程。从低等动物到人类,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再生能力,并且这种能力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而逐步降低。例如,低等动物中的蝾螈能够实现断肢的完全再生,而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仅具备有限的再生和损伤修复能力。在哺乳动物中,鹿角是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器官。尽管高度进化的物种能在组织损伤时启动相应的再生修复程序,但这种再生修复的能力会...2022-02-07

  • Cell Research | 高宁研究组揭示SPFH蛋白质家族组织功能性的细胞膜微域的分子基础

    2022年1月3日,高宁研究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mbrane microdomain organization by SPFH family proteins 的研究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了位于细菌内膜的由两种具有代表性的SPFH家族蛋白质分子(HflK、HflC)与AAA+蛋白酶FtsH形成的超级膜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揭示了SPFH家族蛋白质在细胞内不同的膜系统微域(microdomain)组织过程中的共性原理和分...2022-01-06

  • Neuron |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此外,嘌呤能信号失调还与抑郁、精神分裂...2021-12-24